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全市卫生计生工作重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扎实开展重点地区、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的疾病防控工作,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全市疾控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根据《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六安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2、推进县级疾控机构能力建设。重点推进疾病控制、卫生应急、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县级疾控机构的疾病控制和卫生检测能力。
3、探索建立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制度。利用3年时间,力争每年培训50名左右的基层公共卫生业务骨干,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全面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
4、围绕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防治目标如期实现。继续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和“四免一关怀”措施,强化疫情报告、哨点监测、咨询检测、血液安全、母婴阻断、关怀治疗、宣传教育、高危人群干预等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完成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目标任务。创新高危人群干预模式,引导和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探索新策略,重点做好男男性行为人群、老年人和青少年学生等重点人群干预,遏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推进性病、丙肝防治工作。
5、加大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力度,提高患者的规则治疗与管理率,降低畸残发生率。
6、贯彻落实《六安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做好患者的发现、治疗和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结核病绩效考评及“十二五”规划终期评估工作;组织开展“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推进全市结核病防治专科门诊规范化结核病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教育和结核病专项经费,开展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经常性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做好全市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推广工作;在全市推进耐多药医保政策的落实,使发现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及时得到合理的治疗、管理;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结核病疫情风险评估活动。
7、加强疟疾疫情等相关监测,进一步巩固本地感染间日疟防治成果,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高度重视输入性恶性疟疫情的防控工作,强调间日疟低发期防控和恶性疟重点防治并重;加强疟疾病例的管理,提高现症病人的全程治疗率和及时治疗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疟疾疫点处置、媒介防制、健康教育等工作;按照《安徽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方案》和《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标准,有序组织对各县区消除疟疾工作考核评估;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做好输入性恶性疟的主动搜索和发现,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提高恶性疟诊断实验室检测能力,做好输入性恶性疟的防控,最大程度减少恶性疟死亡病例,巩固疟疾防治成果;继续做好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关怀照料工作。
8、继续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落实手足口病的各项防控措施,及早部署,针对农村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等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开展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落实防控措施;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力求早期发现病例,对疑似病例及时转诊至上级定点医院,提高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危重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能力,努力降低病死率。
9、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管理。全面维护和做好全市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运行,按照《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要求,进一步提高相关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病例报告质量。继续组织开展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检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相关监测病种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三、提升卫生应急综合能力
10、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有效处置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开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中毒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1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卫生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增强卫生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知晓率。完成政府和部门专项预案梳理和修订工作。
12、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根据各类突发事件救援的特点和需要,完善各级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注重实效。配备必要的装备和药品器材,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灾害时能够快速反应,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13、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各地积极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创建活动,推广有效的卫生应急综合示范管理模式,推进全市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
14、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全面推进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活动,积极开展日常风险评估和专题风险评估,有效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及危害。
四、切实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管理
15、继续加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供应和冷链管理,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一类疫苗,完成以乡镇为单位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儿童建卡率达95%以上的工作目标。继续开展脊灰、麻疹、乙肝、流脑、乙脑等疫苗针对性疾病监测工作,预防和控制疾病暴发和流行。落实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防控措施,维持全市无脊灰状态;做好麻疹病例个案调查、疫情处置、病原学监测及含麻类疫苗应急接种工作。
16、以全省免疫规划规范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以新一轮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预防接种信息化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提高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预防接种管理评价体系,定期开展预防接种工作评价。
17、按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版)》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疫苗针对传染病抗体水平调查。
18、按照《安徽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实施细则》、《安徽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实施细则》和《安徽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规范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和补偿等工作。
19、为保证免疫规划工作质量,保障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知情权,组织制定各类疫苗预防接种告知书,实行疫苗接种“一苗一告知”制度。接种单位要认真落实预防接种告知制度,公示第一类疫苗免费接种信息,规范第二类疫苗接种。严禁违规收费。
五、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0、组织实施好艾滋病、结核病、免疫规划等民生工程,适时开展督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民生工程项目按照序时进度,扎实推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1、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和传染病报告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果的考核评估工作。
六、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22、进一步贯彻落实《六安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3-2015年)》各项指标要求,结合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适时开展终期评估工作。
23、巩固慢病示范区创建成果,探索示范区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活动。
24、全面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工作场所干预、群众健身、平衡膳食、限盐限油和示范创建为重点,以各类慢性病宣传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开展与慢性病防治相关的健康知识传播,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自觉预防慢性病的意识。
25、积极推进肿瘤综合防治项目。认真做好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扩大肿瘤防治健康教育覆盖面,推进人群肿瘤登记报告、随访管理等工作。
26、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组织开展死亡病例漏报调查,提高死因监测工作水平,落实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目标。
27、组织实施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8、推进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组织做好中央补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七、加强中央和省财政支持的疾控类项目管理工作
29、指导基层实施常规的中央和省财政项目,按照项目工作内容和任务量,制定工作计划,序时完成各类项目任务和资金支出进度。
八、认真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30、依法开展职业病防治服务,进一步落实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等相关监测及技术指导;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做好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继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报告。
九、加强科学管理,改进疾控系统工作作风
31、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任务,强化分工协作和考核评估,探索建立防治结合工作机制。
32、改进工作作风,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加强全市疾控系统履职尽责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协调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33、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行风建设“九不准”,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廉洁自律,努力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