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中心一区主治医师 杨瑞雪 □主任医师 王运红 □院长、主任医师 蔡 军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疾病,国际期刊《高血压》杂志近日刊发研究强调,城市环境对血压调控有深远影响。
影响血压的城市因素有以下五项。一是空气污染,不仅增加呼吸系统疾病风险,也会通过炎症、神经激活和血管损伤等升高血压。多项研究表明,升高的PM2.5可导致心血管损伤。二是噪音污染。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影响睡眠、增加压力、激活交感兴奋,影响血管健康。三是绿化面积。研究发现,生活环境的绿化程度,与高血压、心脏病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绿色空间作为一道天然屏障,可阻挡带来强压力感的城市环境特征,包括交通噪音和令人压抑的建筑结构,从而有益健康。四是食品因素。城市中的食品消费很多为高盐、高热量的超加工食品,而不良饮食习惯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五是社会压力,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易导致慢性压力和焦虑,这些心理因素可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高血压发展。
控制血压不仅需要科学的药物干预,更需要显著和持续的生活方式改变。基于“环境高血压学”概念,重新设计和改善城市环境等,可为控制高血压提供变革性机会。打造血压友好型城市,可从以下几点思考。
优化城市设计。有研究显示,优化城市空间设计,如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建设更多公园,有助促进体育活动,改善血压和整体心脏代谢健康。
倡导绿色通勤。政府加强行人友好型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自行车道,可促进更多人绿色通勤,促进居民体育活动,有利于控制血压。
改善空气质量。政府可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绿化面积、促进绿色能源应用等改善空气污染。同时,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噪音控制标准、设置噪音缓冲带和隔音设施等,帮助防控居民高血压。
优化食品系统。建议支持本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新鲜蔬果供应;在社区设立农贸市场和健康食品店;推动开展营养教育,提升居民健康饮食意识;提倡低盐饮食。
缓解社会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和压力管理课程的可及性;创建社区支持网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鼓励居民平衡好工作与生活,保持健康血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