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可以说是最“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发明。一方面,我们已离不开它的存在:喝水用的是塑料水杯、冷藏食物用的是塑料保鲜盒,用保鲜膜包着的食物放进微波炉就能加热。另一方面,“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能致癌”、“保鲜膜加热会渗出有毒物质”的报道又屡见报端。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又让人对它的安全性将信将疑。
塑料中有两种有毒成分
19世纪50年代,当美国摄影师亚历山大帕克斯“不小心”混合出了一种新的物质———塑料时,他绝对想不到它在后世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2006年,美国政府在一次全国营养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的尿液中含有较高量的双酚A,它们大部分来自塑料制品,与心脏病有很大关系。此后,英国、加拿大等越来越多欧美国家的食品和药品监管部门参与到对双酚A安全性的研究中。2010年1月13日,据路透社报道,双酚A不仅会导致心脏病,还会导致糖尿病和某些肝脏疾病,影响胎儿及儿童的大脑发育,甚至增加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而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份国际知名科学期刊《环境医学展望》,近年来也陆续刊登了塑料中另一种成分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指出它会导致早产,造成肝脏和其他器官中毒。
有毒残留物可能危及后代
“双酚A是添加在聚碳酸酯(PC)材料制作的太空杯、餐具、水壶和婴儿奶瓶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可以让塑料产品变得无色透明、耐用、防摔。”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告诉记者。
目前加拿大已经禁止生产含有双酚A的塑料奶瓶,但在美国,对它的态度仍存在争议。董金狮说,很多研究机构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双酚A的危害,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却迟迟没有做出定论。“双酚A对人体的危害就像吸烟一样,是长期积累产生的。”董金狮说。据了解,双酚A这种化学物质非常稳定,一旦被人体摄入,很难分解,会遗传给后代。
另一种被指责的物质增塑剂,则主要用在聚氯乙烯(PVC)保鲜膜等软塑料里,来增强颜色和柔韧度,在高温及油脂环境下会释放出来。中国疾控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窦燕生告诉记者,同济大学的研究曾发现,国内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增塑剂。董金狮指出,我国对塑料制品中成分的检测标准,过去是一片空白,现在借鉴的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的标准。“像双酚A这种在发达国家有争议的成分,我们也只能处于观望状态。”(下转1、8版中缝)(上接第1版)
用时尽量别加热
“虽然塑料制品中的某些添加剂有问题,但它是否会真正危害到人体,和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唐赛珍告诉记者。
塑料杯不能装沸水。像双酚A,在100摄氏度以上高温中才会释放出来。
塑料袋不能装热食。窦燕生指出,用PVC制成的塑料袋和保鲜膜是不能包装食品的,这在我国早有规定。但有些人不注意,买早点时仍用它装刚出锅的油条或面食,还有的小吃店会在碗上套一层薄塑料袋,都有可能导致有毒物质在高温下释出。食品用的塑料袋一般是用聚乙烯(PE)制成的,上面会有“食品用”字样。此外,彩色塑料袋不能用来装食物,尤其是装熟食,因为它们大多是用回收塑料制成,可能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物质。
微波炉要配专用碗。很多人购买食物后,连塑料袋一起放入微波炉加热。实际上,当温度超过50℃时,塑料袋里的有毒成分就会析出,污染食物,对人体造成危害。加热食物最好用微波炉专用碗。
非食品塑料袋别放冰箱。有人觉得PVC塑料袋放进冰箱没问题。其实,普通塑料袋在低温下直接接触食品,释放化学毒素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但一些物理和生物毒性还会发生作用。
至于什么样的塑料制品比较安全?美国FDA研究曾显示,旧的塑料制品比新的更安全,因为前者在使用前,添加剂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因此,新买的塑料制品可用温水浸泡数日,加快释出添加剂及残余双酚A后再使用。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