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已一年,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但如何提供平等优质的医疗服务,仍是一道复杂而艰巨的难题。“一号”难求、药价虚高、医患纠纷……这些“怪现象”如何消除?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
建立可治愈大病救助基金
针对贫困人群建立“特殊救助基金”,主要针对部分可治愈的大病,由专业医生组成专门委员会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为患者提供3万元左右的救助资金,使得这部分人能及时获得治愈,恢复劳动能力。
在一些贫困地区,很多人患上良性肿瘤、血管病。这些疾病如果及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如果拖延,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很多人因为几万元的手术费,只能挥泪离开医院,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则是卖房、借高利贷治疗,最后造成整个家庭更加贫困。目前我们的“新农合”对此关注也较少,如果民政、卫生、社保等几个部委能联合行动,设立针对这些“可治愈”大病的特殊救助基金,就可以有效减轻“因病致贫”的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铜陵市市长李明——
医改要让普通人方便看病
通过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现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医疗保障“均享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药物“均配化”。
——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提高农村卫生资源的占有率和优良率,同时将城市优良的卫生资源向社区和农村“下沉”,促进城乡卫生资源优化和合理分布,整体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水平。
——医疗保障“均享化”。通过建立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群众看得起病。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一系列保障政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埋单,让群众受益。铜陵市近年来逐年增加政府用于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目前人均享受的政府免费卫生服务达25元。
——基本药物“均配化”。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从今年1月1日起,铜陵市所有乡、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
要让普通人看得起病,方便地看病,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李佩文——
要“优先”还要“优死”
我们提倡“优生”,还要提倡“优死”。为此,应加强中国的临终关怀工作:在医学院开设临终关怀课;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症科室开展“减轻临终痛苦”的业务,给予临终的生命以更多温暖和关照,帮助他们抵抗对死亡的恐惧,并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心情轻松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社社长兼总编张晓梅——
心理咨询进医保
据心理专家粗略统计,在普通人群中,心理障碍问题占了普通人群总数的25%~30%;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比10年前上升了10倍以上。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身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在国民死亡原因中,自杀已排到了第五位。而在普通人群中,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并不多。这一方面因为对心理咨询服务的了解不够,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机构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心理咨询、治疗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没有纳入医保,而且咨询费用一般都很高,通常一个疗程下来要好几百、几千元,市民普遍负担不起,直接影响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患者的就医比例。所以,将心理咨询服务和治疗纳入医保,能够较好地推动国民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主动解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