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酒,送长辈”、“送礼升级,今年流行白金酒”的广告也许大家早已不陌生。但不少人对保健酒的更多关注,始于日前被曝出的“黄金酒史玉柱团队涉嫌虚假宣传”的报道。
八成企业未通过认证
据了解,保健酒已成为继白酒、葡萄酒和啤酒之后的酒业“第四大势力”,目前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增速赶超白酒,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30亿元。
“送礼”,是不少保健酒的市场定位,而一旦与“礼”沾上边,就意味着你可能得为此多掏腰包了。五六十元你或许能在多个品牌中挑选白酒,但挑选保健酒就很难了。且不说高价是否意味着高品质,光什么是保健酒就有不少争议。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表示:“保健酒属于保健食品,但到底什么是保健酒,国家尚无确切和统一的定义。”狭义上指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审批的酒类保健食品,广义上则指所有在普通酒里加了中药或其他活性成分,自称有保健效果的酒。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主任金宗濂教授则认为,严格来讲,只有狭义上的保健酒才能声称有保健功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健酒。
中国医药保健营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于斐提供的数据更令人担忧:全国有3000多家做保健酒的企业,真正拿到“蓝帽子”保健食品标识的不到20%,也就是说,80%以上的企业未通过认证。
功效到底如何
据媒体报道,早在今年2月份,青岛市卫生监督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在了解到黄金酒宣传材料中“十大症状,见效明显”的表述后,就认为其宣传涉嫌违规。记者调查也发现,在保健酒的宣传上,存在诸多夸大之词。例如,某保健酒经销商提供的案例称:卧床不起的糖尿病患者一个月后能去菜场买菜;行走不便的痛风患者行走自如了,并多次使用了“奇药”、“仙丹”字眼,但当记者要求查看研究报告时,对方却以尚在办理中为由拒绝。
金宗濂表示,“据我了解,保健酒作为保健食品的一种,通过批准的主要就是抗疲劳和免疫调节两项功能。”但效果如何又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因个体差异较大,很难说一个保健品对所有人都有效;二是不排除企业偷工减料。个别企业为了利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工艺等,可能会与报批时使用的不一样,产品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张国玺教授则从另外两方面提出了质疑。首先,保健酒里加了中药,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酒了。(下转1、8版中缝)(上接第1版)若想真正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就必须讲究药酒“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但现在中药种类放得多,成了不少企业的宣传卖点,有二十多味甚至还有六十多味的,要让他们说出个“君臣佐使”来,可能吗?其次,禁忌人群写得过于模糊。中医的调理是非常复杂和个性化的,每味中药都有适应症和禁忌症。而不少保健酒说明书上仅标有“少年儿童”4个字,不准确。以鹿茸、龟甲、西洋参、杜仲、枸杞子、蜂蜜为主要原料的黄金酒,并不适合所有人群。鹿茸、人参会影响血压已是定论,更何况,高血压病人本来就不宜饮酒。中老年朋友是保健酒的重要消费人群,但也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盲目饮用有害无益。
应该按“需”选择
有关专家表示,其实,适量喝酒本来就有保健效果,在挑选和服用时,不妨参考以下建议:
认准“蓝帽子”标识,选标有“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的。建议去国家药监局网站上查询是否有该批号,批号中的名称、功能等是否与产品上标注的相符,不相符的不要购买。
按“需”挑选。不同的保健酒效果差异很大,切忌盲目轻信广告购买。如若易感到疲劳,就购买抗疲劳的产品。如有病在身,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每天别超100毫升。保健酒毕竟含有不少酒精,喝多了还会伤肝。建议按照说明书饮用,每天两次,但总量别超100毫升。最少应坚持一个月每天都喝,才能看出有效无效。
有些人群不适宜。总体来看,少年儿童,妊娠期妇女,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肺结核、心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人群不宜服用。因服用某些药物时不能饮酒,所以服药时也应咨询医生意见。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