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您或周围的人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信用卡账单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天才还;堆成小山的脏衣服总想等等再洗;聚会时总有人迟迟不到;牙齿上小小的龋洞总不愿意去补,直到疼得要命才去看牙医……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拖延症患者”。
别以为拖拖拉拉是小事,事实上,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拖延症研究专家、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和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帕卡,分别统计出了这样的数据。由此推算,全球可能有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
拖垮身体 谋杀生命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拖延症呢?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克拉里·雷恩认为:“其实人人都有拖延的时候,如果这些事情只是偶尔发生一两次,那还算正常,可如果你总是找借口,内心确实不愿意做事,那很可能患了拖延症。”
惯于拖延的人还会对自己说谎,如“我明天会更乐意做这件事”,“我在压力下能更好地工作”,而实际上,第二天也没有工作的热情,在压力下也不见得工作出色。另外,他们还会保护这种自我感受,告诉自己“这不重要”。拖延者的另一大谎言是,认为时间的紧迫会让他们更有创造性。
其实,追根溯源就会发现,人们的拖延往往来自以下几个原因:
一、压力过大无法疏解。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前所长张侃看来,工作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拖拉。现代社会,人们的安全感普遍比较低,导致“有事做的人害怕没事做”,揽下很多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二、因为抵触所以拖延。有些人会因为对某件工作不感兴趣而拖拉;有些人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领导,就对他所布置的任务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一种形式。
三、追求完美望而生畏。“有的人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一直都在想着各种各样的计划,结果一直都没有行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张天布说,“今天完成的不完美的工作远远优于无限期拖延的完美的工作。”
四、强迫倾向越拖越后。“这些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寻找自己愿望的对立面。结果就是:越想往前就越往后。”张天布表示,有些人天天下决心要早睡,却熬到三更半夜,这既是拖延症,也是强迫症。
五、畏惧更高标准不敢前行。比如跳高,我们跳过了1.3米,那么往下的目标就得是1.4米、1.5米,不停往上升,越来越难。“所以我们拖延着跳过1.3米,因为怕成功之后要面对更艰难的挑战。”张天布说。
然而,对拖延症患者来说,不仅会因拖拉耽误工作或学业,还会影响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甚至会拖垮身体。德国研究表明,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一拖再拖,让他们错过了体检、错过了一些疾病早期治疗的时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强:这些人通常习惯晚睡,喝酒时也往往超过自己预期的酒量。同样,他们即便决定要戒烟、运动、减肥等,也很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分清主次 改变拖拉
要改变拖延的习惯,要首先学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类。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岳晓东建议:“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切并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类,依次完成。”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书桌上放一块小白板或一张纸,把需要做的事情写在上面,达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其次,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万里长城能修好吗?当然能!只要你肯一砖一土的去修筑。要知道,该自己做的事情永远都在那儿等着,逃是逃不掉的。既然早晚都得做,为什么不把这些该做的事情想象成自己喜欢的事,好好完成呢?
再次,消除所有干扰,关掉QQ,关掉音乐,关掉电视……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这样就会消除许多引起拖延的干扰因素,必然效率大增。
最后,互相监督。岳晓东回忆说:“我在哈佛读博士的时候,就曾经参加了一个‘博士论文不拖延小组’,大家每天互相交流论文进度,交换想法,最后论文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拖拉可以传染,不拖拉也是可以“传染”的,找些朋友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