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只要是医疗机构或医学院都有设置。相比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我国P3及P4实验室数量和规模均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政府对公众安全和国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为何要推动P3实验室成为各省“标配”?杨占秋表示,P3实验室区别于普通实验室,可以研究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整个实验室完全密封,室内处于负压状态,从而有效地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操作者不受感染、病原体样本不受污染。一个地区是否拥有P3或更高级别的实验室,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是否具备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发现烈性传染病,P3实验室能够更早地追根溯源、分离病毒株、研究抗体、研发疫苗。
P3实验室什么样
针对目前国内缺少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现状,加快建立P3实验室已成趋势。但是,专家表示,P3实验室不是想建就建的,需要在厂房设计、空气调节、消毒管理等方面严格把控。
建设选址必须自成一区。P3实验室最好是独立的一栋建筑物,便于管理,也可与其他用途房屋设在一栋建筑物中,但必须自成一区。P3实验室在布局可分为“三区二通道”“三区一通道”“单区单通道”等形式。按功能要求划分,分为洁净区和非洁净区:洁净区包括洁净准备区、一更衣区、淋浴室、二更衣区、气闸室、P3实验室、消毒室;非洁净区有机房和走廊。实验室内人流、物流、压力、温湿度、冷热源等都要严格把控,气流也是定向流动,从清洁区到污染区,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实验室一定是负压的。环境气压要保持在40Pa~60Pa的负压状态,进入的空气不能倒流。杨占秋介绍,研究人员操作需要在一个防护面罩里面完成,这个面罩也有排风系统,呼出的空气经过安全过滤,不让病原体散播到室外去。实验室里所有的废弃物都要经长时间高温、高压处理,排出的废水废气都要消毒过滤处理,最大程度保障环境的安全性。
技术操作流程很严格。实验人员必须在处理致病性和可能使人致死的病原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由对病原工作有经验、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监督。工作时必须穿隔离服,戴眼罩、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所有与生物病原等操作有关的步骤,都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制装置内进行。
人才和管理要配套
建设P3实验室,既是公共卫生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需要。杨占秋认为,每个省份应当至少有一家P3级实验室,这可视为一种“战略储备”,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可以人口基数为判断依据,在超大城市、大城市新建或扩建更高级别实验室,比如,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仅有P3实验室是不够的,配备P4级别的实验室才是此类超大城市的标配。
对于近来有些省份表示,要把该省P3实验室建设到30多家。杨占秋认为,大可不必。在人口众多、有经济实力的地市级可以建设P3实验室,人口较少的地市保证一家P2级就足够了。
对于建设P3或P4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鲍勇的态度较为谨慎。他认为,P3实验室主要负责病毒检测和疫苗研发,但并不是有了P3实验室,就能实现进一步研究,还需要人才和管理的配套。建议地市级尤其县级不要盲目搞P3实验室建设,尤其是经济实力不足、人口稀少、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不能不计一切成本搞生物实验室建设,否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从疫情发生时间表来看,2003年SARS之后,我国相继建设了不少实验室,但十多年过去了,有的闲置,有的利用率不高,没有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所以,此次疫情后,需要在常态化管理的基础上把控成本效益。
鲍勇认为,可以按照人口规模、辐射区域和疫情防控压力,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按照中国自然区域,每个区域建设一个P4实验室,就能满足病毒检测、疫苗研发等需求。在增加建设布局的同时,应建立P3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资源。